学校相关政策

【目标与规划】

  建成一支适应21世纪国际化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我校临床教学实际的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的高素质、高水平临床实践教学团队。队伍以临床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高职称、高学历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以实验技术人员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为辅助,统筹全程临床实践教学。

【相关政策措施】

  中山大学尤为注重队伍建设,人员组成与临床医疗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1.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临床教学队伍建设,试行学导制度,不断提高师资标准

  学校制定《中山大学教学名师评选奖励办法》、《中山大学临床教学医院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暂行规定》等政策,鼓励表彰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通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激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例如,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分中文组和英文组),每年组织临床教师床边教学技能比赛,包括“指导技能操作”、“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等项目。

  近年来,中山大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学队伍的质量。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对45岁以下教师进行分批“送出去”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英语授课能力;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担任客座教授,进行临床示范教学;实施 “临床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探讨与实践” 聘请外籍专家重点项目,聘任外籍专业教师担任授课教学和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中心教师临床技能教学水平和外语教学能力

  学校制订了《中山大学关于开展首次开课教师培训的若干规定》,要求所有新参与教学的教师参加规范培训;并在《中山大学医学本科临床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山大学医学本科临床教学工作补充规定》中,严格规定各临床学科要建立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主持的专业理论课、见习和实习三个教学组,保证各段临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实施临床教师教学资格准入制度,临床教师经资格审定与教学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资格从事相关临床带教工作;举办“医学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临床教学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教学意识与教学水平;每学期分批举办各类外语培训班,提高教师外语水平;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预讲制度等。

  学校制订实施了《中山大学长学制医学生全程导师制的暂行办法》,在八年制教学中实施“双师”制,即每10名左右学生配备一名“全程导师”,以加强导学与思想教育工作;在实习阶段为每个学生配备“临床导师”,以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学位论文阶段,配备“学位导师”,以指导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

  2.加强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实行教-管适度分离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

  中山大学十分重视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出台《实验室工作人员编制核定、职位设置与职务聘任规程(试行)》,以规范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学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对教师、医生、实验技术人员等系列都实行聘任制,并建立校院二级以上人事管理大平台。在实验工程技术人员方面实行“三定一竞”,即定编、定岗、定员和竞争上岗及人员分流方式,以工作量为定编依据,实行人员编制量化管理,通过科学定编、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解决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逐步过渡。目前,学校正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如设立“百人计划”实验技术岗)、优化人事聘任考核制度(如重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和业绩)、实验技术人员交流培训(投入30万元/年)、搭建展现工作人员自我的平台(如评“名技师”、设特岗等)、设立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助理(辅助教学、设备管理)等方法,加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中山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实行教-管适度分离的机制,即实验教学与教学中心日常管理适度分离。学校通过定编、定岗、定员,为临床技能中心配备专门的实验工程技术人员5人,负责中心仪器设备管理、维护、操作,参与临床技能辅助教学,并负责中心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心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管用适度分离、开放共用、专管共用的机制。

  中心根据目前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拟每年派出约1~2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并组织中心内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课程、医学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实验教学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并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