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历程

  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阶段(2000年以前):中心的初创

  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中山医科大学就在三家综合性临床医学院设立诊断技能实验室等,辅助开展影像诊断、物理诊断、实验诊断等基本临床技能教学。同时开展“诊断技能考试—实习资格考试—毕业技能综合考试”的“三段式”临床技能考试模式研究,探索多元化医学生评价方法。该研究于2001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阶段,拓展阶段(2000年到2005年):中心实现规模化与多功能化

  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了临床医学院诊断技能实验室建设力度,拓展实验室规模,并增加心肺听诊模型、腹部触诊模型、模拟护理人、模拟急救人等一大批教学模型,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在此阶段,创建并完善了“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医学教育新模式,将学生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及服务持续开展到学生毕业离校,推进素质、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该模式于2005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三阶段,整合阶段(2005年至今):中心实现了全面现代化

  学校投入“211”工程建设经费1000万人民币,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65万美元。中心已实现教学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设备现代化,并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

  教学现代化:推行“一条主线(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两种手段(将“临床模拟手段”和“临床真实手段”有机结合)、三个理念(以 “三基”、“三严”、“三早”教育理念全程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四类模块(以早期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诊断技能课程模块、临床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临床综合技能课程模块构建“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多学科、阶段性、模块化、开放式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临床实践新教学模式与新课程体系,突破临床多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原来依附于各临床医学院的教学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组扩建,建设了涵盖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急救医学等12个学科的现代化临床技能中心,统筹全程临床实践教学。

  管理现代化:学校将临床技能中心设为校级机构,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行“五个统一”管理模式以统筹全程临床实践教学:统一安排教学任务、统一协调临床教学师资、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管理仪器设备、统一技能考试标准。中心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设施现代化:经过多年发展建设,目前中心主体面积达3300m2,下设基础技能实验平台、综合技能实验平台、远程多媒体视频与软件教学平台、腔镜手术训练平台、临床技能考试中心,临床实践基地六个模块。设备配备有高级综合模拟人、交互式临床诊疗计划思维训练系统、高级产妇综合模拟人等各种临床训练教学模型设备达2400多套(台),设备总资产达4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