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术
换药术又称交换敷料,包括检查伤口、清洁伤口、清除脓液、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覆盖敷料,对预防和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伤口时,要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清洁伤口时,要注意清除伤口内异物、坏死组织、分泌物、保持伤口引流通畅,防止或减少细菌繁殖及有害分解产物的吸收和分泌物的刺激。伤口局部用药时,可使炎症局限,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生长,促使伤口愈合。包扎固定时,要注意保护伤口,防止伤口污染及附加损伤。
【学习目的】
掌握换药的基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适应证】
1.需要观察伤口情况者。
2.伤口敷料被渗出分泌物浸湿,或有出血倾向者。伤口敷料松脱或被污染者。
3.伤口内放置引流物需拔除者。
4.伤口已愈合需拆线者。
【禁忌证】
无绝对的禁忌证。伤口无分泌物,敷料清洁者。
【操作步骤】可在病床或换药室进行操作。患者采用合适体位,暴露伤口,注意保温,进行下列换药操作。同时记录拔除或更换引流条的情况。
1.一般伤口换药
(1)始终保持一把镊子夹持无菌棉球、敷料,另一把夹持接触伤口的敷料、粘染伤口分泌物的敷料等。若内层敷料已与创面结成痂,可将未干结成痂的部分剪去,留下已干结成痂的敷料使其愈合。为使敷料与创面分离,可用无菌盐水、过氧化氢溶液浸透再揭除,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引起创面出血。揭去的纱布、污物应放在弯盘内。
(2)消毒:用碘伏棉球消毒缝合伤口及周围皮肤,一般应达伤口周围5㎝。
(3)覆盖敷料:覆盖无菌纱布、粘贴胶布。如需用绷带者可其包扎,注意松紧要适度。正确的胶布粘贴应与肢体纵轴垂直。
2.放置引流的伤口:多为污染伤口或渗出液多、易出血的伤口,其目的是防止深部化脓性感染,引流物常为橡皮片或橡皮管。
(1)消毒:换药时伤口按常规方法消毒。
(2)拔除引流条:拔除引流条时应缓慢向外牵动,防止被拉断。
(3)更换引流条:若取出引流物后发现分泌物多,可更换另一引流条。
(4)手术中安置的引流物一般在术后24~48 小时取出,取出前若渗出过多,应随时更换湿透的外层敷料。
3.开放性伤口:多为感染伤口,换药的目的在于了解伤口的大小、深度、分泌物情况,引流是否通畅,以及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1)肉芽组织:
①健康肉芽组织:健康肉芽组织呈鲜红色、干净、易出血。换药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或药液棉球醮吸创面渗液,当棉球药液过多时应适当将其拧干(图3-1-52)。再次周围皮肤消毒,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肉芽后加盖无菌敷料。一般<5㎝的肉芽创面可自行愈合,创面过大考虑植皮。
②肉芽组织过度生长:健康肉芽组织常常过度生长,高出创缘,妨碍上皮的生长,可用剪刀剪平或硝酸银棒烧灼,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盐水棉球拭净后,在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图3-1-52 正确拧干棉球多余药液方法
③水肿肉芽组织:可用高渗盐水纱布覆盖。
④肉芽组织生长不良:可用生肌膏。
⑤坏死或陈旧性肉芽组织:可在祛除表面坏死及陈旧肉芽组织后,再外敷去腐生肌药物。
(2)脓性分泌物:
①脓液不多:用无刺激性药物换药。
②脓液多:可选用1~2%PVP、0.1% 依沙丫啶(利凡诺)等湿敷。
4.深部开放性伤口:伤口深,不断有脓液流出。
(1)中等量渗液的创腔:可用烟卷式引流,术后48 小时开始每天要旋转并拔出引流物2~3 ㎝。
(2)大量渗液的创腔:可选用乳胶管持续引流。
(3)大而深的伤口:可用油纱条填塞引流(图3-1-53);对脓液多、脓液稠、渗出多且有较多坏死组织的伤口,可采用伤口灌洗。
图3-1-53 伤口填塞
【注意事项】
1.去除敷料后应注意伤口情况,如有无缝线反应、针眼脓庖或感染情况;伤口有无积血、积液;伤口血液供应情况等。
2.不同伤口的处理:
(1)缝线反应:可常规消毒后用75%乙醇纱布湿敷。
(2)针眼脓庖:较小者可先用无菌镊子夹破并用干棉球挤出脓液,再用碘酒和乙醇消毒;较大者则拆除缝线。
(3)化脓性感染:及早部分或全部拆除缝线,清除脓液、异物,清创后放置引流。
(4)积血、积液:可用注射器从正常皮肤处潜行穿刺抽除,或用探针、镊子由伤口缝合处稍加分离引流。
3.操作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2)有多个病人同时需要换药时,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感染伤口;先换简单伤口,后换复杂伤口;先换一般伤口,后换特殊伤口。每次换药前都必须洗手。
(3)有传染病的伤口换药时,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等,应严格遵守隔离技术要求,工作人员需要穿隔离衣,用过的器械要单独灭菌,换下的敷料应随即焚毁,操作者应刷洗双手并浸泡消毒。
(4)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增加病人疼痛,加重伤口损伤;操作过程尽可能迅速, 以免伤口暴露时间过久,增加创面感染机会。
(5)根据伤口情况确定换药次数,一般未置引流的手术伤口,术后3 天观察1 次,无感染征象则直至拆线;有引流的伤口,视引流量的多少,每日一次或多次换药,以防止引流物湿透外层敷料;处于新生上皮或肉芽组织生长的伤口,不宜频繁换药;对分泌物多、感染严重的伤口,应适当增加换药次数,必要时可随时换药。
(6)换药时应注意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如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
(7)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局部用药,使用的药物应对组织无刺激性,对细菌敏感,并可促进伤口愈合。
(8)注意核对引流物的数目、型号是否正确,并注意及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