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改革思路
21世纪是医学教育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深刻转变、医疗卫生体制的逐步变革、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稳步增加等等。因此,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深刻的变革,在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预防医学与群体保健等领域对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中心始终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借鉴国际医学教育先进经验,参照本土化医学教育基本标准,结合我国执业医师考核的要求,按照“一条主线、两种手段、三个理念、四类模块”的改革思路,系统改革医学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现代实践教学平台、整合优秀教学师资,改进质量保障措施,实现我校对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条主线”: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医学实践教学改革全过程。临床能力的内涵包括:职业态度、有效沟通处理医患关系、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运用诊断性辅助检查、诊断能力、医疗决策、执行医疗决策、团队合作等完成一系列医疗保健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两种手段”:“临床模拟手段”和“临床真实手段”二者有机结合,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三个理念”: 以我校首创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密方法、严格要求)、“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教育理念,全程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四类模块”: 以早期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诊断技能课程模块、临床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临床综合技能课程模块四类逐步深入提高的课程模块构建“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多学科、阶段性、模块化、开放式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覆盖医学教育全过程。
2.改革方案
(1)稳步推进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临床实践课程建设
百余年来,我校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一直将临床基本技能(“三基”之一)视为医学生的基本功与成为合格医生的敲门砖,高度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经过长期改革与实践,已逐步建设了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基础—临床桥梁阶段、临床见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的“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阶段性、模块化、开放式、全程性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规律,坚持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临床理论教学相互配合,明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理清实践教学内容,确定临床技能教学的“必做”与“选做”项目,不断完善各个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将“临床基本技能”、“临床综合技能”贯穿整个临床教学全过程,并把医学常用的临床护理技能、专科操作技能加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涵盖“基本型”(基本临床技能)、“综合设计型”(典型案例教学、HPS/ECS高级综合模拟人综合训练)和“创新型”(临床科研实验、医疗新技术等)三大类型,并突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三大特点,使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通过自编出版体现实验教学新体系、新内容的一些实验指导和讲义,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参照临床教育的要求和我国执业医师考核的要求,不断整合我中心优势临床资源,优化实验项目内容,如拓展城市灾难中紧急救援医学群的合作,建设急救医学专项技能培训平台,使我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内容涵盖更多的综合型、研究探索性实验技能项目,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逐步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适时组建临床技能中心
在医学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坚持传统的床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真实病房,参与临床医疗实际工作,对真实典型病例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查房示范、组织病例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教育,积极开展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研究与改革,借助“教学模型”、“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HPS/ECS等生理驱动高端模拟人”等模拟手段,加强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常用急救基本技能、护理操作基本技能等,尤其是具有创性的、涉及个人隐私的或某些专科特有的临床操作技能),并通过模拟化的“电子病案”,使学生在错过临床真实病案的情况下,仍可获得学习机会。
为了全面推进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从2005年起,学校按高起点、高水平原则,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资源、加强投入,组建涵盖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麻醉学、急救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现代化的临床技能中心,包括基础技能实验平台、综合技能实验平台、远程多媒体视频与软件教学平台、动物外科手术室、临床技能考试中心和临床实践基地,统筹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结合当前医疗市场和医疗体制的变化对临床教学的影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开展利用模型、学生自身、动物、标准化病人(SP)等教学资源进行临床技能模拟教学以辅助床边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化,逐步实现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全面开放临床技能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以学生自主、学生相互合作为主的学习模式。
(3)创新管理体制,实施“五个统一”管理模式
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实行“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安排教学任务、统一协调临床师资、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管理仪器设备、统一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通过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统一协调临床教学安排、统筹临床教学师资、规范临床实践教学与考核环节,使学校临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真正实现“一体化”。中心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实现网上辅助教学的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统筹调配和共享,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积极实施“三段式”临床考试方法改革
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我们积极探讨多元化的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试方法,根据各个临床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实施三段式临床考试方法改革,严把学生各个阶段学习的质量关口。在学生桥梁课程学习阶段,培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完成问诊与体格检查的基本技能的考核,同时辅助以多选题、问答题等形式的理论考试;在学生临床见习阶段,以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形式开展实习医生资格考试,采用12~14各站点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在实习阶段采用真实病例结合专家面试的形式进行毕业生综合技能考试,考核学生处理病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诊疗方案的临床工作能力。
通过改革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结合以往的实施经验,自编《临床技能中心考核手册》、《临床实习技能考核手册》,建立实习医师准入制度: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必须通过临床技能考核才有资格进入病房实习。
(5)结合优势学科,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建立与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稳定和高素质临床实践教学队伍,包括临床兼职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队伍;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队伍培训制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内部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学队伍的质量。通过与临床教学基地优势学科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层次,搭建实验教学与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教改平台,在教学中融入科研,以科研推动教学队伍水平的提升。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施“临床教师教学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把关临床实践教师的资质,对教师进行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后,方予上岗。制订了《中山大学关于开展首次开课教师培训的若干规定》、《中山大学教学质量评估暂行办法》、《中山大学教学名师评选奖励办法》、《中山大学长学制医学生全程导师制的暂行办法》和《中山大学医学本科临床教学工作暂行规定》、《中山大学临床教学医院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暂行规定》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以不断推进临床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
(6)不断完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学校—学院—中心三级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各临床学科临床教学指导组、临床教学督导组等,进一步完善床边实践教学和模拟技能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制度,建立了“监督-反馈-整改”的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于2005年修订的《中山大学医科教学督导员工作规程》和2006年修订的《医学本科临床教学工作补充规定》均对临床实践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有明确规定,并起到了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