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系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存在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有如下三种模式:①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②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③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当前的医学教学模式绝大部分属第三种。
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1)每一门课程都有对应的独立的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的学生实验室,由各教研室负责理论和实验教学,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教学,为验证理论性教学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利于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尤其对中山大学来说,不利于其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医学人才。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机体从健康到病死一直贯穿着“整体性”这条主线, 医学教育应该尽量地体现这一整体性,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的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因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3)应该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课教学应该能够:①传授知识:学到“系统性”、“整体性”的医学知识;②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应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中山大学构建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我们认识到提高基础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搞好基础实验医学的课程,建设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我们明确提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分层次、一体化、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平台,培养有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验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开,培养管理专门化队伍,人员定编、定岗、定员, 实验教学人员统一管理、管用分离、开放共用、专管共用的机制,并逐步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在国内率先对前期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校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下设6个功能实验室。
中心按照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我们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进行了融合与优化,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如实验生理科学、分子医学技能组织实验教学。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验课考核和优秀学生培养机制、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五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块(人体解剖学、形态学、实验生理科学、分子病原生物学和分子医学技能),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平台。其构建的有特色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验课程有人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分子医学技能、病理学实验、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生理科学、分子病原生物学等。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 注重先进型、开放性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自行研制开发实验设备和实验软件,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项目建设,并应用于实验教学,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等实际应用密切结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实验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突出的教学成果。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