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型人才

  一、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是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于广东省,现有南校区、北校区、东校区、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五个校区。1924年,世纪伟人 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加强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强化工科发展,填补了农学、艺术学空白,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

  中山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五个融合”,人才培养注重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造性人才。


  医科教育是中山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140年的 历史,其前身为成立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博济医学堂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 孙中山 先生于1886年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 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二、中山大学对实验教学的定位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
 

  中山大学始终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用。中山大学的实验教学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学校将各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列入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了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即珠海校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东校区教学实验中心和北校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大平台。

       中山大学在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实验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实验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三、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位于北校区何母刘太夫人楼,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单位之一。1995年9月,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对前期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

  1995-1997年为成立起步阶段、1997-2001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2006年为成熟前进阶段: 合校后 , 学校尤其重视医科教育, 新中大决心以“ 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 ”的标准、加大投入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5年3月更名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实验教学中心, 并成为广东省首批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正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创建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下设分子医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形态学实验室(组胚、病理、生物)、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寄生虫学、微生物学)、 机能 学实验室(药理、生理、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医用化学实验室等 6 个实验教学实验室。

  中心承担中山大学医学14个专业、4个层次本科的基础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开出实验项目数约240个(未计探索性实验数), 年均实验教学工作量达50万人时数。

  实验用房总面积为7800m2,除解剖学实验室外 , 主要实验室位于何母楼内,有实验室36 间,准备室、标本室、电教控制室共 48 间,可同时可容纳1600名学生进行实验。

  仪器设备达1884台件,设备金额为1883.69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21台,金额达 695.85 万元。

  ※ 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突出以适应21世纪我国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工作核心,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 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 ,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 中心的管理理念是: 以实验教学为中心, 以服务为目标,以管理出效益, 以培训为基础。做到五个“ 一流 ”( 即一流管理理念、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意识、一流条件保障和一流教学质量 ) 。

  ※ 建设一支专门化的实验队伍 :
  中心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 , 共118人,其中教授21人, 副教授、副研究员和副主任技师26人, 讲师、工程师和主管技师 49 人,有博士学位 52 人。

  中心主任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黄曦教授担任,各功能实验室主任分别由副教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

  根据《中山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聘任规程》的有关要求,中心实行竞聘上岗,签订合同,定期考核。
 

  四、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 , 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中山大学的实验教学长期坚持“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和促进 实验室 建设”的理念,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率先在国内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大平台 , 形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五大模块 , 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 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实验室位于中心实验楼 11~13 楼。在学校“ 985 专项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支持下,该实验室已建设成为设备齐全实用、布局科学合理、管理规范的 国内一流条件的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该实验室设有学生实验室、开放性功能实验室、实验准备室、洗涤室、管理人员办公室。学生实验室中配制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功能实验室包括细胞培养室、细菌培养室、电泳室、蛋白技术室、PCR 室等,并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分子生物学常规仪器设备,同时还拥有供学生探索性实验和各种科研活动使用的多种先进仪器,包括蛋白纯化仪 FPLC 、双向电泳仪、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核酸蛋白检测仪、梯度 PCR 仪等。

  2003年,该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一门全新的实验课课程——《分子医学技能》,并正式出版了教材《分子医学技能》。该门课程独立开设,将原有的免疫、生化、遗传三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增加综合性实验,设置创新性、探索性实验,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项目,使本科学生能尽早地接触和基本掌握生物医学的前沿技术,了解现代医学的基本实验方法,拓展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机能学实验室

  机能学实验室位于中心实验楼 6~7 楼,设有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室、配制室、教学实验准备室、仪器测定室、仪器储备室及网络监控室。每间教学实验室采用网络化实验实时分析系统教学。网络系统的配置由服务器、网络线路、电脑和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组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网上进行实验交流等。基本上建成了能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多媒体教学以及教学管理和考试评估一体化的现代化教学网络,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

  我校自199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生理科学实验课”教改思路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将原来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三门实验课内容有机融合,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实验课程—实验生理科学。实验生理课程的改革先后获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和广东省高教厅的课题立项与资助,被纳入“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该项课程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教育部和卫生部的充分肯定。机能学实验“三合一”的实验生理科学这一教改模式已为大多数医学院校所接受,越来越多院校正在开展同类教学改革工作。

  3. 形态学实验室

  形态学实验室位于中心实验楼 4 ~ 5 楼。设有教学实验室(含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3 间)、综合实验室、组织切片室、组织染色室、免疫组织化学室、组织培养室、标本陈列室、洗涤室、准备室和多媒体控制室等。主要设备有:双目显微镜、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石蜡切片机、冰冻切片机、自动组织脱水机、全自动染色机、 CO 2 培养箱等。

  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积极探讨建立涵盖 传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实验形态学课程。

  该实验室已建立了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标本图片数据库,并实现实验室网络化,为远程教学奠定基础。 目前,已开设了多项实验项目如 HE 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原位杂交和组织培养等供同学们自由选修。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课外时间和假期也对对本科生开放。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形态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与手段,使教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医学生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也有了“质”的变化,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4.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位于中心实验楼 2 ~ 3 楼。主要承担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及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每间实验室均装备有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数码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正置和倒置荧光数码显微镜、多功能 PCR 仪、高速冷冻离心机、 CO 2 培养箱、各式生物培养箱和人工气候箱、温控致冷摇床、- 86 ℃ 超低温冰箱、冷冻干燥机、荧光分光光度计、微量荧光检测仪,大容量高压灭菌锅等先进设备。

  本实验室将验证性、以形态学为主的寄生虫学实验改变为以启发思维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实验寄生虫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实验寄生虫学”的教学模式,将单纯的形态学教学转变成一门形态与机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以论文格式写成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初步的科研分析和论文写作能力。

  我室建立了寄生虫及有关宿主陈列室,收集陈列了各种人体寄生虫,供学生学习使用,有利于复习掌握已学的知识及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有关形态、生活史、流行病学和技术操作等重点问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使得重点突出,形象逼真、生动,学生易于掌握,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本室正积极探讨建立实验病原生物学课程,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和人体寄生虫学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创新、重组。实验病原生物学课程将保留部份基础实验内容,如病原的形态学,使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系列。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开设病原体免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列。增设一些综合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使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此外,还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做实验。

  5. 人体解剖学实验室

  人体解剖学 实验室 位于人体解剖学楼,正在兴建的基础医科科技楼将安排四层、约 4000 平方米 建设现代化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本实验室现设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及触摸显示教学系统。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医学生对解剖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采用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的“系解—局解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精简、联系临床的整体趋势,减少了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并在整体上保持系解—局解—中枢系解的循环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和承接了传统的局解系解分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解剖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增多,其核心是“让学生在解剖实践中学习解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解剖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的改革。教研室还安排临床外科医师参加解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基础与临床双向渗透,促进解剖学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使实验教学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实验室还采用诸如讨论式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导学习、安排学生参加暑期学生科研活动〔 Summer Student 〕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解剖学,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重大改革

  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

  2. 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科发展前沿,开设大量的 “ 开放式、研究性 ” 实验,使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3. 大力加强 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 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开发多媒体课件、中心网站、专业资源库、实验室和标本陈列馆的触摸显示教学系统等 , 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中心已具备网上开放教学、开放管理条件。

 

  六、实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提高中心教学水平

  近 5 年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校级教改课题 113 项 ; 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50 余 篇 ; 正式出版 《实验生理科学》和《分子医学技能》等 20 余本 实验教学 教材。

 

  七、科学研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坚强后盾

  学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中心队伍的整体素质 , 同时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后,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 : 近 5 年来承担 863 课题子课题、 973 项目、国家跨世纪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国家级科研项目 100 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20 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 100 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项 ( 含国家教委 ), 省、市科技进步奖 16 项 ; 获专利 15 项。

 

  八、 实验教学中心在全国已形成 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以创建国家示范中心为目标,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学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我校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中心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单位之一。

  1. 中心成立至今,已接受国内 100 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师(团)的来访 , 引领了我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先机。 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对推进 21 世纪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起了模范作用 , 成为省内、国内各兄弟院校互相学习与效仿的良好经验。 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锦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大理学院、海南医学院、新疆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医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兰州医学院、郧阳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医学院、佛山科技学院、佛山职工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来中心访问考察 , 互相学习 , 起到 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2. 接受新疆医科大学、西藏民族学院 、大理学院 等高校数十位教师进修学习,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方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

  3. 从2001年起连续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网络化实验室的创建与应用讲习班和人体解剖学师资培训班。介绍中心 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

  4. 2006年获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项目 :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高级研修班。将介绍中心的管理、 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改革、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等。

  5.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健康报等多家 媒体都对我校基础 医学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进行了 报导 ,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九、成果与特色

  主要成果 :

  1. 近5年来中心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 共获各类教学成果奖 30 余项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2 项、广东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 3 项、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8 项 ; 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4 项。

  2.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 促进了中山大学医科的精品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 由于突出的 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 中山大学的 《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于 04 年和 05 年分获国家精品课程 。

  3.《实验生理学教程》教材被教育部评为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并写入了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白皮书。

  4.实验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促进了学校名牌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山大学的 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法医学被评为 广东省省级名牌专业 ; 药理学获国家重点学科 ; 病原生物学获 广东省重点学科。

  5.实验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同时也提高了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在全国的地位 : 据有关资料介绍 ,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列第4位。

 

  其特色是 :

  1.建设基础医实验教学中心的理念和体制新 , 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 , 有一支较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

  2. 创建了 “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 ” 的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中的代表性实验课程 — 实验生理科学和分子医学技能为全国首创的独立实验课程。正式出版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生理科学教程》、《分子医学技能》等教材。

  3. 率先提出并实施“实验寄生虫学”、“系解-局解相结合三段式解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运用研究性教学的新理念,总结、推广成功的开放式、探索性实验教学经验,逐步探索和形成了“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

  4. 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创新人才。 取得了一批 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实验创新成果 , 学生有多篇正式发表的论文和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等。

  5. 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十、结束语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 。登高远眺, 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大潮奔涌。面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我们深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21 世纪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和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使其适应 21 世纪医学教育的需要是我们更进一步追求的目标。

  岁月如梭,征程漫漫,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坚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总体目标是:创建一个教学环境优越、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师队伍精良、教学手段先进、教改成果卓著和管理机制健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使之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综合的、多功能的、开放性的、网络信息化的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成为国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基地。为我国培养适应 21 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