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系列报道:汪雪兰副教授专访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写在《实验生理科学》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之时
我校《实验生理科学》课程已是广东省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冲击国家级精品课程。药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试验已经被整合为——实验生理科学。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众多老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我们一行四位学生慕名来到了汪雪兰老师的办公室,就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设置与改革问题采访了汪雪兰老师。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学改革,科研与教学相得益彰
汪老师认为课程整合是大势所趋。在学科的整合方面,我们学校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生理、病生以及药理这3门学科的实验方法都是一样的,即机能学。早在1998年,机能学学科整合在全国就引起了轰动的效应。现在,除了实验生理科学外,形态学学科也做了整合。实验生理是生理、药理、病生的融合,大大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减轻了学生很多不必要的负担。但同时也要承认,实验课程与基础课程还没能完美地衔接,还没能达到互通融合的最高境界。
“生理是人的正常状态,病理和病生是人的病理状态,而医生的工作就是把这病理病生的状态逆转到人的正常状态或接近正常状态。以前做生理实验时,并没有加入病理的状态,也没有加入治疗的状态。我们现在要在此方面进行改进。”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做神经干的实验,原先的实验仅仅把神经干放上仪器来观察动作电位的传导。我们现在会加入病理状态的实验内容,临床上应对肌肉损伤时会使用局麻药来使得动作电位的产生减少达到局麻效果,于是我们把局麻药的纸片放到神经干上,就能观察到动作电位被阻断的现象。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实验,但是却能培养同学们从生理、病生到药理的整体连贯意识。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化这种观念,促使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充分融合,以后到临床上才游刃有余。
汪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地把课程改得更好,更适合同学学习领会。汪老师说,科研可能让一个人得益,但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一年很好地培养5个学生,这5个学生又各自培养5个学生。这种级数的增长是不可预料的。对她来说,人才的培养是更为重要的。
齐心协力,鼓角齐鸣,创教学成果之新高
汪老师坦然地说:“不足的地方肯定是有的。若是在前几年申报的话,那我们获奖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现在的竞争强度要更高一些。我们这个课程拿过很多规格很高的奖,曾拿过一次国家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和两次广东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人员方面也很有优势,配备了很多老师。不得不承认是申报精品课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网站支持,还有许多资料需要展示。而我们老师对做网站也不熟悉,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去做这个事情。”
此外,汪老师还要促进这3门课程的融合。这可以先通过慢慢把生理、药理、病生的知识融给实验老师,让他们习惯这种思维,以解决实验少、老师指导不到位、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融合不好以及和临床联系少等问题。从这些措施中最终使学生得益。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学生之良师益友
汪老师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同学的实验规范操作。现在的同学们很多时候剪刀就随便一刀剪下去了,镊子随便就镊了,打结也是随便地打。但是从高水平来说,这个操作可以作为训练外科手术的第一步:刀口怎么切、手不能乱摸、结打出来就是外科结、缝合每一步都很漂亮。汪老师今年年初去了台湾,台湾的大学就有专门的开放式手术操作训练室。进去参观时,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大盆猪肠,他们就在那里缝。其实这个东西不一定要到外科才开始训练,完全可以在“实验生理科学”课上就能做到。因为这时的功课没有很紧,老师就可以慢慢把东西传授,未必要到学外科时才学这些。学外科时光读那本书就要花费大量时间,更别提这种基础训练了。而在学习实验生理科学时,同学们有充足的时间,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磨练手艺,比如拿个西瓜来扎一针、做菜杀鸡时也缝一缝,这些对人整体的水平提高都有帮助。
我们有的只能是对这位学者的钦佩,她有着高深的学术造诣,可她又心如止水,踏实地从事基础教学工作。她把科研与教学并重,为现代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我们祝福这位学者,祝福她继续耕耘着属于她的土地,争取获得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