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研究平台

实验室依靠中山大学985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及相关部门专项经费投入,陆续购买及更新了大量仪器设备,建立了病原基因组学、病原蛋白质组学、热带病海洋药物筛选、基因工程病毒载体、符合国家生物安全标准的三级实验室和热带病原体生物资源库等平台,整体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研究技术研究平台的建立,使得实验室的科研取得了显著成就,大大地推动了实验室的发展。

实验室的所有研究平台全方位开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提高共享程度和使用率,全时开放使用和规范开放使用过程,贵重仪器由实验技术系列人员专管和维护,实行专人负责制,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每年开展1~2次有关该仪器的培训讲座。通过培训合格的研究生可以自己在周末和晚上使用仪器,延长了仪器的开机时间,仪器也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每年对全部贵重仪器设备实行综合效益指标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仪器使用的有效机时数、科研成果效益、接受教学及科研任务、人才培养效益、贵重仪器设备完好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等。多数仪器的年使用机时超过800小时。

实验室对通用型的贵重仪器实行“统管共用”,对专业性较强的贵重仪器实行“专管共用”管理原则、实行资源共享。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校内外和跨部门的咨询、培训、分析、测试等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使用这些平台的单位包括本校各附属医院、生命科学院、化工学院以及外校一些单位,如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实验室研究平台的开放和共享程度较高。


BSL-3实验室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建于北校区微生物学楼8楼。建设总经费700万元人民币,已于2005年1月通过国家有关生物安全专家组工程竣工验收,2007年10月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委员会认证认可。

实验室内共有二间BSL-3实验室,一间小动物BSL-3(ABSL-3)实验室,为负压污染区;尚设有准备间及各缓冲间,为负压半污染区;一更、二更及淋浴间等为常压清洁区。实验室总面积130m2,其中核心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合计面积约55 m2。准备间及各功能实验室配置有生物安全柜、CO2 培养箱、离心机、显微镜、低温和普通冰箱、立式高压灭菌器、负压吸引系统等,准备间与消毒清洗间之间还设置有双扉高压灭菌器。实验室的负压梯度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以保持恒定,还设有监控和对讲系统、紧急报警装置、个人密码门禁系统等各种安全配置,以保障实验室能安全使用。

中山大学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的建成,为我校对高致病微生物及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提供了所必须的公共研究平台,也为病原微生物学及其有关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

中山大学“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 BSL-3实验室可视实验操作台
中山大学“三级生物安全(BSL-3)实验室 BSL-3实验室可视实验操作台
BSL-3实验室内景 BSL-3实验室内景
BSL-3实验室内景 BSL-3实验室内景

病原基因组学实验室

建成病原基因组学实验室(专项经费500万元),拥有了Real time PCR仪、全自动DNA测序仪、分子成像系统和基因枪等大型实验设备,采用实时PCR技术在广东地区首次证实尸检组织存在H5N1型禽流感毒病原体,并利用病原基因组学平台完成了禽流感A/China/GD01/2006(H5N1)病毒株基因全序列测定,相关序列输送Genbank并获登录号(DQ835310~ DQ835317)。

全自动DNA测序仪ABI 3700 Real time PCR仪
全自动DNA测序仪ABI 3700 Real time PCR仪

病原蛋白质组学实验室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以及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完成,人们逐渐认识到:基因组作为遗传信息的稳定载体,与生命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之间存在有巨大的反差,要深入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活动的规律,仅仅了解基因组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得人们对于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对蛋白质的数量、结构、性质、相互关系和生物学功能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在这种大趋势下,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个体、组织或细胞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从整体水平研究生物个体、组织、细胞甚至亚细胞器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修饰状态、动态变化,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科学。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支柱学科,目前已经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多位专家的倡议、各级领导和专家的精心论证后,我校投入985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人民币700万元,于2003年建成中山大学医学院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此后得到“211工程”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了中心的建设。目前,该中心已拥有包括双向电泳(2-DE)、多功能激光扫描荧光检测分析系统(Typhoon 9400)、全自动凝胶斑点处理工作站(Spot Handling Workstation)、质谱仪(MALDI-TOF MS)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全套大型设备和配套设施,成为广东省独具特色的设备先进、技术完善的蛋白质组学专业研究技术平台。

病原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累计投入专项经费900万元),拥有包括双向电泳、多功能激光扫描荧光检测分析系统、全自动凝胶斑点处理工作站和MALDI- TOF/MS质谱仪等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全套大型设备,开展了鼻咽癌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和鉴定了鼻咽癌血清特异性蛋白质作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发现的灵敏、特异的分子标记物,分析并比较了病原真菌在致病和非致病状态下蛋白质表达谱差异,为真菌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及相关药物靶点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发表在J Med Microbiol(Xi L. 2007,56:298-304)。

双向电泳(2-DE) 质谱仪(MALDI-TOF MS)
双向电泳(2-DE) 质谱仪(MALDI-TOF MS)
多功能激光扫描荧光检测分析系统 全自动凝胶斑点处理工作站
多功能激光扫描荧光检测分析系统 全自动凝胶斑点处理工作站

热带病病原资源库

在热带病生物资源库建设方面,采集了日本血吸虫病人、华支睾吸虫病人、弓形虫感染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者和裂头蚴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建立上述热带病人群血清库;收集保存寄生虫生物遗传材料,构建或收藏了日本血吸虫成虫、童虫、尾蚴、虫卵cDNA文库、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文库、弓形虫cDNA文库、广州管圆线虫cDNA文库、细粒棘球蚴cDNA文库以及肺孢子虫cDNA文库或相关基因克隆,日本血吸虫(S.j)成虫表达基因EST序列登录GenBank 519条(占现有总数22.8%);承担科技部自然资源平台子项目“重要寄生虫虫种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2005DKA21104),收藏了4门、12纲科、189属、496种寄生虫标本和50多种寄生虫病理标本,建立了寄生虫标本室,保有华支睾吸虫、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等虫种(国内使用的人源性弓形虫虫株均由本实验室提供),建立了维持华支睾吸虫生活史的室内生态系统。目前已完成27种1005份寄生虫标本的整理、整合工作,提供数字化表达信息1005份。在病毒方面,拥有200多株1978年以来的登革病毒流行株,包括四次引起千人以上流行的毒株,已完成了引起千人以上流行的三株登革病毒全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构建了SARS病毒抗原表位多肽库。

寄生虫标本陈列室 寄生虫活体种质保存室
寄生虫标本陈列室 寄生虫活体种质保存室

热带海洋药物资源库

在抗热带病海洋药物筛选平台建设方面,已从广东、海南、广西、香港等海洋样品中分离到菌种8000多株,筛选了2000多株,鉴定了1000多株,从中发现了一批新菌株。从南海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代谢产物530多个(其中260个为结构新颖化合物),构建了保存有300多份的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样品的资源库,从中筛选出抗病毒活性化合物21个、抗菌化合物42个、抗肿瘤活性化合物70个,这为筛选并开发抗热带病创新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步证明化合物Enniatin G可抑制RNA病毒 (Aust J Chem 2002) 海洋微生物库 海洋微生物代谢物库
初步证明化合物Enniatin G可抑制RNA病毒 (Aust J Chem 2002) 海洋微生物库 海洋微生物代谢物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