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10月30日上午,2020年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广州顺利召开。会议采取线下、线上形式结合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建国院士、委员张永振研究员、江陆斌研究员、张辉教授、周晓农研究员、卢洪洲教授及重点实验室共51名成员、博士后、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董美玲副院长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对专家们表示感谢,并希望实验室能在专家委员的指导下,再接再厉,争取在明年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佳绩。
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建国院士主持。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忠道教授对实验室2020年的工作进行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在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生物安全、虫媒传病、细菌耐药性等研究方向的进展,实验室的运行情况以及2021年工作设想。随后,实验室7位青年骨干成员分别就各研究方向作了学术报告,包括邓凯教授作了题为“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应答研究”、马显才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冠纳米颗粒疫苗抵抗病毒感染的技术探索及初步机制研究”、陆家海教授作了题为“基于one health新策略的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田国宝教授作了题为“细菌耐药基因进化前瞻性研究”、李伟忠教授作了题为“微生物感染疾病的知识库与AI抗击新冠疫情”、孙小强副教授作了题为“组学数据驱动的分子调控网络构建方法及其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孙希副教授作了题为“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的报告,充分展示了实验室在保持具有热带病特色的基础研究外,在生物安全、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方向进行了的融合与开拓。
学术委员会在认真听取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和学术报告后,与实验室骨干成员就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凝练、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一年以来实验室整体工作以基础研究为主,辅以应用性研究,产出水平高;研究方向明确,针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结合国家生物法、当地和全球的热带病防控需求,提前在生物安全等前沿性方向有所部署。徐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实验室的发展尤其在耐药性产生机理、人工智能和组学研究等方面具备前瞻性,在人才培育和布局方面,需有针对性地建立科研队伍;在开展具备热带病研究特色,坚持热带病的传统研究基础上,继续保持特色并结合大湾区发展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提出创新性研究课题,使新技术更快更好地应用于热带病、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工作中。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于2003年,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科历史优势和地处广东的地区优势,以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和国民健康为导向,开展重要热带病的防治基础和相关前沿研究,将其建设成为全球热带病防治应用基础和前沿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基地之一。
(初审:谭勇,审核:王斌,审核发布:吴忠道)